首页

国产最大sm网站

时间:2025-05-30 02:13:07 作者:AI能精准预测自然灾害吗?丨中新真探 浏览量:34886

  商业航天:昂首阔步迈入发展“快车道”

  ◎本报记者 付毅飞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本报《两会特刊》今起推出“科技赋能强产业”系列报道,聚焦商业航天、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展现我国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实践成果和经验,探索产业未来发展路径。

  今年1月,广州中科宇航探索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宇航)发布消息称, “力箭二号”液体运载火箭将于2025年执行首次飞行任务,发射由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自主研制的低成本货运飞船,开展在轨全流程考核验证。

  这是我国商业航天企业首次参与空间站低成本货物运输工程研制及发射任务。

  “可以说,我们正跨入航天工业令人激动的新时代。”中科宇航副总裁、“力箭二号”总指挥杨浩亮说。

  2023年,中国商业航天表现亮眼。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日前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中国商业航天已经走出初创阶段,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亮点频出,民营火箭“长势喜人”

  据统计,2023年我国民营火箭共实施发射13次,成功入轨12次,创造了我国商业航天新纪录,而且亮点频出。

  其中,固体运载火箭的表现日趋成熟稳定。2023年12月5日,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射“谷神星一号”,顺利将2颗卫星送入轨道。2023年,公司共实施7次发射,其中包括1次海射。虽然有一次发射失利,但公司在75天后再次发射成功,迅速恢复了高密度发射交付进程。

  今年1月11日,一枚造型“呆萌”的火箭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发射升空。这枚由东方空间(山东)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中型火箭,创造了全球起飞推力最大固体运载火箭、世界首型全固体捆绑运载火箭等纪录。

  2023年,国内民营液体火箭也开始崭露头角。4月2日,北京天兵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三级中型火箭“天龙二号”首飞成功,打破了全球20多年来民营液体火箭首飞皆失利的“魔咒”。

  同年7月12日,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箭航天)研制的“朱雀二号”火箭发射,成为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填补了国内液体火箭型谱的空白。12月9日,“朱雀二号”再次发射成功,进一步验证了技术状态成熟度和稳定性。

  民营火箭“长势喜人”,但中科创星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李浩指出,中国民营火箭发展仍处于初创阶段。“只有当火箭公司开始能规模化运营,将成本降到现在的十分之一或是更低,并拥有良好的市场占有率时,民营火箭才真正‘腾飞’。”他说,“要实现这一目标,液体可重复使用火箭是目前比较可行的方案。”

  对此,已有数家公司开展尝试。2023年11月2日,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用“双曲线二号”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验证火箭,完成了我国首次液体火箭全尺寸一子级的垂直起降与重复使用飞行试验。12月10日,公司用同一枚火箭再次完成“蚱蜢跳”,实现了国内首次火箭复用飞行。该公司液体火箭总设计师季海波透露,正在研制的中大型可重复使用火箭“双曲线三号”计划于2025年底发射。

  今年1月19日,蓝箭航天“朱雀三号VTVL-1”可重复使用垂直起降回收验证火箭完成首次大型垂直起降飞行试验任务。记者了解到,“朱雀三号”低轨运载能力达21.3吨,一子级可复用20次,有望在2025年具备首飞能力。未来该火箭的发射成本或将达到每公斤2万元左右,相比目前国内民营火箭每公斤约8万至11万元,发射价格大幅降低。

  不断创新,商业卫星“百花齐放”

  近日,广州沥心沙大桥被一艘集装箱船碰撞桥墩,导致桥面断裂。事发后,“吉林一号”高分03D08星迅速拍摄并传回了现场图像。

  “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由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光卫星)研制,目前有108颗卫星在轨运行,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今年1月,长光卫星成功完成我国首次星间激光100Gbps超高速高分辨遥感影像传输试验,为解决超高分辨遥感星座海量影像数据实时下传问题提供了技术保障。

  长光卫星副总经理、卫星型号总设计师钟兴认为,建设低轨卫星星座是商业卫星发展的重要趋势。他表示,规模化星座将给传统卫星应用服务模式带来颠覆性转变,使其从技术主导转向市场和应用主导,特别是消费应用主导。

  2023年我国共研制发射221个航天器,其中商业卫星120个。在卫星产能提升的同时,各公司也在不断开展新技术探索。

  2023年7月23日,银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河航天)“灵犀03星”发射升空。这是我国首款使用柔性太阳翼的卫星。柔性太阳翼包络小、重量轻,适合卫星大批量堆叠发射,有利于加速卫星互联网建设。

  同年11月21日,银河航天又披露了一款形似太空飞毯的卫星。这种相控阵天线和太阳翼一体化的通信卫星,同时拥有巨大的天线面积和强大的能源系统,将用于支持手机直连卫星的宽带通信需求。

  该公司董事长兼CEO徐鸣认为,未来空天信息产业将带来巨大的商业发展机会。随着手机直连技术的发展,卫星通信运营与地面运营将相互协同,大众消费市场也将得到开发。

  2023年12月17日发射的“双曲线一号”运载火箭,搭载了由北京紫微宇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微科技)研制的“迪迩一号·梁溪号”。该卫星主要用于在轨开展小型无人太空飞船平台技术验证,为紫微科技后续研制B300系列商业飞船积累经验。

  紫微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张晓敏介绍,B300系列飞船包括返回版和留轨版。前者具备天地往返运输能力;后者可以独立在轨飞行,作为开展空间科学试验与研究的平台。此外,该公司正在打造面向空间站常态化运营的C2000系列低成本货运飞船,以及面向太空旅游的轨道级载人飞船。

  前景看好,商业航天仍需加快步伐

  2023年12月,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的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场一派热闹景象,约1500名建设者在工地上忙碌着。该发射场计划于2024年实现常态化发射,目前一号工位已竣工,二号工位正在加快建设。

  庞之浩表示,随着未来商业发射需求快速增长,商业航天发射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将面临重大考验。尤其是可重复使用火箭投入应用后,从火箭回收、维护、再次加注到保持高频次发射,目前还有很多问题等待解决。他认为,未来几年内,我国商业航天基础设施将逐渐完善。

  蓝箭航天创始人兼董事长张昌武预测,未来5年内中国商业航天发射能力可达每年100次。

  《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显示,2023年,社会资本面向航天投资约60亿元。对商业航天的投资何时能获得回报?李浩认为,实现资金上的回报还很遥远,但这是正确且必须要布局的战略方向。“目前的商业航天,还处于非常初步的太空基础设施建设和布局阶段。当成本大幅降低,太空基建逐渐完善,就会有越来越多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涌现出来。”他说,“从投资视角看,我们只需要找到最好的初创公司,支持和陪伴他们成长。”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将商业航天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扶持领域。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持续出台扶持政策,不断优化商业航天发展环境,给从业者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杨浩亮表示,政府在政策层面上的支持,航天“国家队”在技术层面上的“哺育”,都为商业航天企业发展带来了力量和信心。

  庞之浩也建议,希望国家在任务、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更多向商业航天企业倾斜,加大力度推动中国商业航天发展。 【编辑:房家梁】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多种技术助力绘就好“丰”景 千里沃野奏响乡村振兴“进行曲”

下一步,广东海警局将持续深入开展“粤海亮剑2024”打击海上走私专项行动,对海上违法犯罪展开全方位、全链条的有力打击,从源头上保护人民群众的食品卫生安全。(完)

辽宁海城高跷走进沈阳故宫共庆元宵佳节

2020年底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我国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同时,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健全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资产的长效管理机制”的决策部署。

4月人民币存款减少近4万亿元 钱到底去哪儿了?

随着入春,赏花季也随之到来。游园、踏青,伴着市民的脚步,金华开发区“赏花经济”升温回暖,文旅市场春潮涌动。在金华开发区国际友城公园里,人山人海,暗香浮动,春意初现。334米长的樱花大道两侧,樱花竞相开放。一片片粉白色的花瓣上泛着丝丝“红晕”,还有一部分花骨朵立在枝头,酝酿着一场浪漫。过往的市民驻足拍照打卡,留下春天的美好记忆。

税延养老险将与个人养老金衔接

香港12月8日电 (记者 刘大炜)12月8日,第三对中央赠港大熊猫“安安”“可可”正式与香港市民和游客见面。当天一早,海洋公园大门外,挤满了前来观看的市民游客,大家都迫切期待第一时间见到两位新成员。

中国唯一土族自治县成立70周年 民众载歌载舞庆祝

现在村里有了产业,好多人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活干。一直在外干餐饮的当地民众吴梅,看到村里的政策和发展,返乡办了个农家乐,在家里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有钱挣,还能吸纳当地民众就近就业。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